10月28日至29日,2023海滨论坛暨第4届人工智能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COAST 2023)在威海校区举行,本届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会议主题是“文化(Culture)、海洋(Ocean)、人工智能(AI)、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旅游(Tourism)” 。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威海校区党工委书记仇道滨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乌兹别克斯坦、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参会并发言。论坛发起人、威海校区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孔海燕主持会议开幕式。
仇道滨在致辞中指出,此次会议是山东大学建校122周年和“山东大学 2023 年全球友好学校合作交流周”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历经四年发展,该系列会议已成为学校管理学科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会议为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在交流研讨中砥砺创新思维,增进合作共识,推动学科发展,共同促进科技进步。
会上还举行了山东大学(威海)客座教授聘任仪式,仇道滨为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副校长邹统钎教授和西澳大学George Shan副教授、商学院党委书记于培丽为西澳大学Frank Liu博士和Nikki Schonfeldt博士分别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以感谢他们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合作领域为山东大学做出的积极贡献。
本届会议会期两天。10月28日,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文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与管理、智慧旅游、数智创新与工具等议题进行了主旨发言和交流探讨。上午的会议由山东大学布乃鹏副教授、西澳大学高级讲师刘璋欣(Frank Liu)博士主持。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副校长邹统钎教授做了题为“人工智能与智慧旅游目的地:前沿理论与最佳实践”的演讲。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教授、Journal of Hospitality & Marketing & Management国际期刊主编Dogan Gursoy就人工智能社交机器人在服务交付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未来人工智能管理研究方向。香港理工大学教授、Tourism Management主编徐惠群分享了关于支持旅游业社会可持续性的工具Tourometer的研究成果。英国社科院院士、英国南安普顿大学Yehuda Baruch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时代毕业生可持续职业生态系统,并分析了智能技术对企业员工职业可持续的影响。海南大学胡涛教授就海南自贸港建设及其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西澳大学副教授George Shan就学生对可持续大学教育的满意度议题,分享了澳洲大学的证据和观点。格里菲斯大学讲师Truc Le对酒店人工智能和眼动追踪在愉悦客户体验设计和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学术交流。
下午的会议由山东大学郝延伟副教授、韩国圣副教授和罗润东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吴晨光教授做了题为“ChatGPT与旅游需求预测”的报告。中国海洋大学刘佳教授分享了关于新时期海洋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考和观点。庆熙大学教授、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副主编Sangwon Park从设计思维和视角出发,探讨了智慧旅游。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郝飞就虚拟人和健康饮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美貌即正义的观点进行了探讨。英国伯恩茅斯大学教授、Tourism Review主编Dimitrios Buhalis分享了面向2030年的智慧旅游观点,重点介绍了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的发展趋势。山东大学副教授蒋守芬从心智模型理论视角出发,分享了新媒体环境下场景广告对消费者相应的影响研究。中山大学教授曾国军介绍并分析了红色烙印对国有旅游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驱动作用。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秘书长谷慧敏就旅游数智伦理和负责任的数智创新进行了交流发言。第一天的会议日程结束后,商学院副院长夏辉教授做了闭幕致辞。
10月29日,会议组织了青年论坛。国际、国内相关领域的博士研究生们分别围绕董事会战略参与、人工智能信任、游客旅游体验和消费偏好、旅游目的地管理、中国文化和旅游国际影响力等议题分享科研心得,相关专业专家进行了点评指导。与会人员还围绕共同感兴趣的科研话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主办,山东省外国专家驿站协办,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商学院、山东大学威海发展研究院、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团队承办,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香港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南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海南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的师生线上线下一百余人参会。
本届会议的成功举办,提升了威海校区的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是威海校区深入实施“学术提升计划”、贯彻落实“特色立校战略和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山东大学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尤其是“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方面的有力支撑,必将有效地带动科研创新、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在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素质人才、深化教育全球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